冬天正月里想去北京周边农家小院住一个星期左右,哪儿又便宜又干净丫?
昌平-小汤山附近有温泉,有名的是:龙脉温泉、九华山庄等,它周边好像农家院不是很多,你可以去“讲礼村”看看,离大柳树环岛大约2公里,那里应该有可以住宿的农家院,而且有北京非常好吃的“讲礼驴肉”
你有没有做过既过分又十分解气的荒唐事?
我码字,多属有事说事娱人娱己的娱文,有共鸣,博您一笑,给个赞,点评一下;觉得无聊,留言警告一下完事儿,积口德也是美德。
说几个亲身经历的旧事。先说第一个,下文再说其他的。
即将高中毕业那年,全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粮票、布票、肉票什么的还流通;一些有点年代感的口号式标语,诸如“打倒四人帮”、“深挖洞广积粮”等等,在学校、四合院、居民楼乃至公厕外墙上还隐约可见。备战备荒年月挖的防空洞,也开始部分修葺为地下商场.。***经济时期的人们,虽然生活的没什么质量,却也慢腾腾的悠闲自在。
那时候快要高中毕业的人,没现在这么隆重对待考大学,本来也没正经上过课,老师对于逃学旷课的事情,大多睁只眼闭只眼,实在看不下去了,叫来家长,至于家长回去后是打一顿还是***取面壁思过,各家有各家的家法。
由于缺乏“学而优则仕”的上进心,那时候便诞生了小混混、小太妹一类的胡同串子。经常一帮人叼着烟卷在学校门口堵人,瞧你不顺眼,上去照你后脑勺来一个“搧瓢”,国骂一串一串招呼你,弄得你心惊胆战,掏出口袋里不知道积攒了多久的冰棍钱,上供告饶。
毕业前最后一次学农,我们班去的是昌平一个农场,在收割后的田里拾麦穗。到了地方,五十几号人稀稀拉拉散布在挺大面积的麦田里,单个或者结伴,猫着腰在一陇一陇的地上寻找被遗落的麦穗。
我正专注捡拾着麦穗,冷不防被谁从后面踢***一脚,一个大马趴,杵的狼狈。我那个脾气腾地一下窜上头,回头一看,是班里那个特么的小太妹。男不和女斗,不能动手打丫挺的,于是开骂。
骂架,我哪里是小太妹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没词了,脸红脖子粗的干着急,最后急眼了,撸起袖子开始撵她。
小太妹太特么气人了,一边跑一边骂着“***马***马”。越听越恨,一声不吭,我往死里追。一个前面跑,一个后面追,跑着追着,小太妹慌不择路,钻进一个废弃了的防空洞。我一头钻进防空洞,追上她,浑身是胆,把她办了。
奇怪不?防空洞***,小太妹没告诉家长。打那之后,见到我就跟老鼠见猫,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去碰面了,眼睛也躲躲闪闪不敢看我。姥姥,成天张口闭口操这操那的,临了,以身试法。解气吧?
“抱团养老”在外国已经非常盛行,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抱团养老”不会是一个主流的方式,在中国也不会行不通,现在也有一些人众筹养老、抱团养老,有的也进行的不错。
“抱团养老”在国外非常盛行,这个归纳可能有点偏差,一般了解,情况并不是这样。发达国家的养老事业还是比较高水平的,特别是养老院的运作相当成熟,我们跟它还是有比较多的差距的。
“抱团养老”基本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参加的人,既不想居家养老,也不想到养老院去,于是几个朋友众筹一下进行养老。
比较熟的同事,或者比较熟的朋友,才有抱团养老的可能。但是距离即是美感,人走得太近、靠得太近,总会有一些矛盾产生。谁会不会多吃多占,谁会不会挑肥拣瘦,总之人性中的东西,也使得抱团养老很难延续长久。
虽然成功的案例不多,但是还是有些人很早就开始规划了抱团养老。昨天刚看到一则消息,21年前有几个上海老人希望在一起养老,于是众筹了5万块钱买房子,没想到这次众筹相当成功,21年后,众筹的房子市值已经超过了500万。
不过这个消息背后是,1999年众筹买了房子,这几个老人度过了抱团养老的那些年,不过这座房子2017年就闲置了,老人们有的回归家庭,有的到了养老院,总之抱团养老结束了。这座房子也被老人们最后捐出去了,作为老人活动空间。
抱团养老的难题,首先,本来都是老人了,想要彼此照顾也是越来越难的;其次,每个老人的养老方式,其实也是让他所在的家庭受到审视;第三,确实也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支撑;第四句,也可能会出现众口难调的现象。
中国式的养老,是基于人口基数的庞大,最好的方式还是把居家养老和养老院模式完善起来,抱团养老这种自发模式,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
抱团养老模式在国外的历史其实也不久,引入到国内至今时间就更短了,行不行的通暂时还不能简单去盖棺定论。
何谓抱团养老,通俗点讲,就是几个老人聚在在一起搭伙过日子。抱团养老这一概念起源于六七十年的丹麦,此后在人们有意推广下,欧美国家也就开始慢慢变得流行了。抱团养老的优点是几个志同道合、离开儿女的老人一起生活,生活上能到同伴的照顾和帮扶,精神上也能得到互相慰藉;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老人们在一起相处久了,生活中互相之间也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甚至无法调和。此外,老人们毕竟都是有家庭的,要是与家人太久没见面,还是产生精神失落感,这不是老人之间的精神慰藉就能得到弥补。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从国外引入的抱团养老模式在国内并不能克服其缺点,并且这先天性带来的缺点还被放大了。原因主要在于国内文化、经济基础等各方面与国外有着不小差异。
文化上的差异。国外宗教文化,比如在***文化影响下老人们,他们更容易接受抱团养老这一新鲜事物。而且,国外的家庭观念相对没那么看重,个体自由是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生活理念。如此,就算抱团养老六七十年代才起步的模式,还是很快就被欧美等国的老人们所接受了。我国就不一样了,受传统文化影响,家庭观念都比较重,家庭在我国传统文化可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年轻人离家久了回家里都感觉特别温暖,又何况老人们呢?虽然是一起在抱团养老,可一起生活的人毕竟少了血脉相连的亲切感,多少还是能感觉彼此之间隔了一层东西。
再说下经济基础差异吧。其实抱团养老这一模式只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流行,像东欧、南美等国的老人们同我国一样,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网上有人写过美国几个老人抱团养老的生活事。几个老人见房子太小住不下,于是他们就找个了空旷点的地方,再建几栋围在一起的独栋房子安家。这种财力,国内国外又有几个老人负担的起,就算美国这种有钱的老人恐怕也不会遍地都是吧。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已渗透到了我国老人们的骨子里,别说再建栋房子,日常生活开销大了他们就已舍不得那个钱了。事实上,国内抱团养老的老人们最终会散伙,他们就是觉得一起开销太大了,发现自己一个人过可花不了那么多钱下也就退出了。
抱团养老,可取之处是有的,也算是对我国已有养老模式的一个补充。不过,这种养老方式想被我国现在的老人们所接受也不是件容易事。对一种新事物从抗拒到接受并认可,这需要要一个时间过程,我国的家庭观念又比较强,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会更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