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现在的发展如何?
我本人来深圳近6年了,深圳特区作为最早设立的特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和金融日益成为主要的产业,高端人才不断吸引进来,交通设施便利,地铁线路把市区内外紧密联系起来,2小时内通过地铁公交基本可以到达城市的每个地方,高楼大厦林立,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深圳由当初的小村边为了国际大都市,包容,开放,创新成为其特点。不过,有点小遗憾,随着人口的日益流入,商品房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一般的城市工薪阶层要辛苦工作几十年才可能有一套房哦。对于新来人群,一般先住城中村,这样可以缓解住房压力。教育,医疗也在日益完善,未来会越来越好。来了就是深圳人!
我说说我在的特区厦门,一说厦门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房价,确实是这样,常住人口400多W,房价全国第四,GDP在全省排第三,人均GDP全国靠前,旅游产业发达,最近一两年在新书记的领导下一直在大力招商引资,主要有半导体和芯片类公司比较多,总的来说,厦门作为特区迷茫过一段时间,希望以后发展越来越好!
全国经人大授权的经济特区共有五个
经济特区是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条文,其中所指的经济特区是具有明确内涵外延的法律概念,截至2021年11月,全国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的经济特区共有五个,分别为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
2020年全国经济特区进出口总额近4.2万亿元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自2017年开始,中国经济特区进出口总额呈现波动增长态势, 2020年国内经济特区进出口总规模达到41763.5亿元,同比增长2.8%。2021年1-10月累计进出口39921.1亿元,同比高速增长19%。
分进出口来看,全国经济特区整体以出口业务为主。2014-2021年,全国经济特区出口总额占比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从变化趋势来看,全国经济特区出口占比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从2014年的58%下降至2020年的55%,2021年1-10月累计出口占比下降至53%。
经济特区,原名“出口特区”,1***4年成立,1980年更名。成员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90年代至今,我国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贸易额呈几何倍率递增,当年的出口特区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84年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诞生,虽然名称不同,但却扮演者相似的功能和角色,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国家级新区以及自贸区等具备类似经济特区功能的区域或城市。
因进出口以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飞快,经济特区优势存在时间并不算很长,甚至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红利时间也不算很长,除了深圳、厦门这两个既有经济特区属性,也有***单列市属性的多重利好叠加城市表现较为抢眼,珠海则得益于珠三角整体崛起。
而汕头和海南则没有体现出经济特区的突出价值,而且这样的名头其实早已淡化。
90年代以后对地方影响力最大的是***单列、国家级新区、自贸区,以进出口为旗帜的特区影响力已经很小,甚至被淡忘。
如果要把当初的经济特区做一个排名,那么就是深圳、厦门、珠海、海南、汕头。其中海南的发展更多得益于旅游业和房地产,而不是出口。